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o G)由Kaijser[1]于1937年首先报道,其是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异常浸润为特征的胃肠道疾病,浸润可以是弥散性或是局部性的,从食管到结肠的一个或多个部位受累[2],主要累及胃及近端小肠[3]。Eo G临床上发病不多见,其病因学目前尚不明确,一直被认为是一种过敏性机制[4],为Ig E途径和非Ig E途径共同介导型食物过敏性胃肠病中的一种[5]。1970年Klein等[6]根据病变累及部位不同将Eo G分为黏膜型、肌型、浆膜型,各型临床表现不同。黏膜型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血便、缺铁性贫血、生长缓慢及蛋白丢失;肌型临床主要表现为梗阻性症状,类似于幽门梗阻的临床表现;浆膜型临床表现为嗜酸粒细胞性腹腔积液及腹痛、腹胀,病变累及胃窦、十二指肠,食管也可受累。Eo G多见于成年人,在儿童中少见[7]。但随着胃肠镜检查技术在儿童中的开展及儿科医师诊疗水平的提高,近年来Eo G在儿童中得到关注。为提高儿科医师对Eo G的认识,收集行胃肠镜检查确诊为Eo G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及治疗过程进行分析,从而探讨Eo G患儿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6年9月—2015年3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儿科行胃肠镜检查确诊为Eo G的患儿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7周~17岁,平均年龄(6.4±2.9)岁。1.2 Eo G诊断标准依据参考文献[8-10]:(1)存在胃肠道症状;(2)活检病理显示从食管到直肠的胃肠道有1个或1个以上部位的嗜酸粒细胞浸润,或有放射学结肠异常伴周围嗜酸粒细胞增多;(3)除外寄生虫感染和胃肠道以外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疾病,如结缔组织病、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克罗恩病、淋巴瘤、原发淀粉样变性Menetrieri病等;(4)Eo G组织活检证实胃肠道1处或多处组织嗜酸粒细胞计数≥20个/HPF。1.3方法1.3.1检查方法患儿均行胃肠镜检查(仪器型号OlympusGIF-N230、GIF-XP240、GIF-XQ240,因婴儿肠腔狭窄易致肠道穿孔,采用胃镜行肠镜检查,年长患儿采用OlympusCV240行胃肠镜检查),胃镜检查至十二指肠降部,肠镜检查至回盲部,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直肠及结肠黏膜颜色、血管纹理以及黏膜有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出血。并行内镜下黏膜活检送病理检查。采用苏木素-姬姆萨-伊红(HEG)染色法进行嗜酸粒细胞计数,阳性嗜酸粒细胞胞质分布较多红染颗粒;采用尿素酶法测定幽门螺杆菌(HP)。1.3.2观察指标记录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包括血常规〔血红蛋白、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绝对值≥0.6×109/L表明存在嗜酸粒细胞性疾病),在未治疗的情况下,将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分为轻度升高(0.6×109/L~1.5×109/L)、中度升高(>1.5×109/L~5.0×109/L)、重度升高(>5.0×109/L)[11]〕、血清学指标〔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铁蛋白、血清Ig E(>100 U/ml为升高)、过敏原Ig E(>50 U/ml为升高)、清蛋白〕、便常规、大便虫卵检测。记录患儿腹部影像学检查(腹部B超、腹部CT检查)、胃肠镜检查(活检嗜酸粒细胞计数)、HP测定结果。记录患儿镜下(包括胃肠镜、显微镜)表现及药物治疗情况。2结果2.1临床表现临床症状:主要以腹痛为主,其次为腹泻、呕吐、腹胀等消化道症状。合并症:患儿出生后多出现湿疹,食物过敏、家族过敏史者次之。并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