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
馈
摘要:“镜子”是残雪小说中的重要意象,也是蕴含故事主旨的重要编码。结合文本,并辅以作家的相关访谈与读书笔记,从“镜子”意象中挖掘出三重主题内涵,即个人精神层面的自我与多面的自我,人与人之间的猜忌隔绝状态,以及坦然接受永无救赎存在的和解境界。最后,从“镜子”透视作者本人的文学创作理念,展现其作为艺术家的一份理想追求,以期对作家与作品有更深一步的理...
摘要:刘登翰教授毕生致力于华文文学研究,一生编著了多部著作。他领衔主编的《台湾文学史》是两岸首部呈现台湾文学丰沛全貌的通史,他主编的《香港文学史》《澳门文学概观》,前者提升了香港文学研究境界,后者是澳门文学史著述的开荒之作。他主编的《双重经验的跨域书写:20世纪美华文学史论》《过番歌文献资料辑注·福建卷》,前者是中国大陆首部“美华文学史论”,后...
摘要:诗学作为未来民间故事研究的重要方向和内容,在已有的中国民间故事学研究中成果并不丰富。从人民创作故事、讲述故事的现实情况来看,人民的生活实践传统是民间故事诗学的核心,也是民间故事诗学研究整体性、综合性的体现,更是民间故事诗学创作、传承和创新发展的本质所在。从历史来看,中国诗学传统立足于人民生活实践,表现了人民的生活品格、人民生活的主体精神。...
摘要:除词话、序跋外,清人也利用评点这一批评方式对明词加以批评。与词话、序跋中对明词的严苛态度不同的是,清人评点明词的态度较为宽容,其中不乏许可与称赞。而梳理琐碎的评点,或可将清人对明词的评点体系归纳为明人词作风格、明词发展史观以及明词艺术手法三个方面。...
摘要:保定风物体现着保定地区的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极具燕赵文化特色。明清保定府志的“艺文类”史料中,载录了大量关于保定地区重要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的诗辞文赋。其中,载录篇目最多、最负盛名者为金元之际的诗人、理学家刘因。他对大慈阁和横翠楼辉煌景象的描述,保留了有关保定古城的历史记忆;而对有关白沟河、易台、荆轲塔、狼牙山、雷溪等保定境内风物的歌咏,...
摘要:李清照作品中蕴含着女性意识,这种女性意识实际上是与李清照思维中最初形成并长期固定的父权意识形态相互纠缠的,父权文化的影响使她在作品中无意识地立足男性视角进行书写,正是在两种冲突思维的斗争下,形成了李清照独特的女性主义。...
摘要:明清之际,才媛辈出。李因便是其中一位极具特色的女诗人,面对战火纷飞,她的作品中流露出很强烈的须眉之风,带有一股贞襟侠气,表现出她对故国的深情与忠贞。她这种“贞襟侠气”是在多种因素下共同促成的结果:比如晚明时期政治思想文化的启蒙,女性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有识之士和丹徒烈女的影响。借由对其作品独特风格的分析,不仅冲破社会对女性固有的认知,同时...
摘要: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在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描写了19世纪初英国殖民统治下爱尔兰都柏林人萎靡颓废的精神状态。作家敏锐而清晰地认识到,英帝国殖民统治下的爱尔兰人的精神瘫痪与其自身的身份认识模糊乃至缺失息息相关。更为可悲的是,他们本就模糊的身份认识受到了英国殖民当局的默许甚至推波助澜,最终变成了自己故土的他者。探讨《都柏林人》中的身份问...
摘要:钟理和于1950年写成的《故乡》系列小说中,运用了大量的客家方言词汇。这些词汇涉及了方方面面,将“美浓风情”立体地展现出来,取得了良好的审美效果。然而在钟理和于1944年完成的中篇小说《夹竹桃》中却并没有使用多少方言词汇,在这种对比之下,可以看出钟理和的方言创作观念:用方言词汇而不用方言语法,从而在增加地方文化底蕴的同时不至于晦涩难懂;以...
摘要:20世纪上半叶,正值国策文学在日本文坛盛极之时,在同时代充斥着为“满铁”歌功颂德、为军国主义摇旗呐喊之声的文学潮流之中,既是小说家又是诗人的室生犀星毅然“逆流而行”,以冷静而又纯粹的旅行者视角对我国东北地区展开了真实细腻的描写。以犀星在东北之旅中创作的游记《骆驼行》中的东北书写为主要依托,从战争认识、越境认识、文化认识三个角度剖析室生犀星...